为深入贯彻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本科生培养目标驱动计划,我院持续深化实验室开放机制改革,着力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
本学年无线系统与应用实验室即博智超云工作室,在学院大力支持下持续深化改革,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维度实现多维突破。这些阶段性成果不仅彰显了研究室“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协作能力强的一流电子信息类人才”的育人宗旨,更为学院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与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实验室工作开展
1.1实验室内部工作
围绕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赛等大学生科技赛事,根据学生特长与兴趣(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算法优化)分组;针对零基础学生开设“竞赛通识课”,重点讲解:电赛大纲、命题规律及开发基础,确保全员掌握最小系统搭建、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必备技能。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方案设计—代码编写—硬件调试—报告撰写”等学习环节。实验室竞赛培训采用分层筛选、阶梯培养模式,多维度培养助力学生夯实专业根基、锤炼工程能力,切实提升创新素养与实践水平。实验室持续优化学习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为培养更多“懂理论、会开发、能创新”的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贡献力量。

图1 实验室内部学习研讨
1.2实验室纳新建设与交流
本学年共招收24级成员13名,23级成员8名。现有核心成员63名。针对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痛点,开发“基础-进阶-项目”三级课程体系,融合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等,开展各类项目,强化硬件可靠性与软件鲁棒性;对接需求,指导学生完成从需求分析到产品测试的全流程开发。

图2 实验室内部培训及纳新过程
二、实验室成员活动
(1)实验室成员受邀参与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节、校宣传片及学院宣传片的拍摄活动,展现了电信学子自信的风采。

图3 成员受邀参与校创新年会展示
(2)实验室成员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并多次进入线下答辩现场。
主要参与的科技学术竞赛包括: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第九届华为ICT大赛、2025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2025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2025年计算机设计大赛、2025年“建行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4年长风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竞赛、2024年中软卓越-大数据挑战赛等科技学术竞赛。

图4 实验室学生参赛留影

图5 实验室成员竞赛现场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同学们日日夜夜的钻研与坚守。备赛期间,他们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核能力——实验室的灯光见证着从需求分析、算法设计到代码实现、测试优化的全流程攻坚:有人伏在桌前反复推敲算法逻辑,在草稿纸上写满演算公式;有人专注调试功能模块,为一个参数的精准度反复测试;遇到技术瓶颈时,团队成员便围坐讨论、集思广益,有人提出新思路,有人主动承担验证任务,分工协作间将问题逐个击破。
从最初的理论设想落地为可运行的系统,从磕磕绊绊的初版到稳定高效的终版,每一步都凝结着实践的智慧。当看到自己参与的项目从图纸变为现实,当亲手编写的代码流畅运行出预期结果,同学们更深切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那些在实验室熬的夜、改的代码、磨的细节,最终都化作了技术能力的跃升,让理论认知在实践中完成了质的跨越。
(3)实验室成员暑假期间访企拓岗及学生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师生赴鄂尔多斯矿鸿工业互联创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拓展了师生们对矿山智能化装备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还增强了对嵌入式智能设备研发和测试相关注意事项和评测案例的认知,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图6 实验室学生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4)实验室成员参与俄罗斯学生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高向阳同学获得公派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交流资格,参加为期两周的夏季大学项目。本次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前沿领域,学生通过课程讲座、企业参访和文化交流活动,切身感受俄罗斯工程教育特色,并与来自亚欧非近20个国家的学生协作完成项目设计,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的专业素养,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图7 高向阳学生(左一)公派赴俄罗斯学术交流活动
三、毕业生去向
21级实验室毕业成员中推免外校3人,同时四名同学获得2025届优秀毕业生。
推免攻读研究生录取情况如下:
姓名 | 班级 | 推免攻读研究生学校 |
孙美佳 | 电信21-3 | 东北大学 |
段文杰 | 通信21-2 | 西南交通大学 |
缪友涛 | 电信21-3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部分成员就业情况如下:
姓名 | 班级 | 工作单位 |
李子豪 | 通信21-2 | 江苏芯长征微电子集团 |
惠超 | 电信21-1 |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 |
徐熙翔 | 电信21-3 | 上海黄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胡孝颜 | 电信21-3 | 中国移动 |
陈会 | 电信21-4 | 无锡信捷电股份有限公司 |
李梁超 | 通信21-1 | 中移铁通 |
乘风破浪,既往直前,在这四年中,他们不断地去尝试,勇于试错,不断前行,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不只是收获了一众奖项,更多的是一种经历,是为自己不断向前的积淀,是理解和体验了团队合作的作用和力量,他们这四年无疑是没有虚度的,他们成就了一个模范团队,齐心协力,攻克万难,也同时带领了更多的同学走向青春之应有华章。
四、实验室成果
在2024至2025学年度,实验室共获得国家级奖项两项,省级奖项四十余项,实验室成员申报国家级大创一项。具体获奖明细如下表:
比赛名称 | 奖项 | 团队成员 |
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国二 | 沈俊涛、赵帮磊、李沅峰、李亦轩、陈心如 |
第九届华为ICT大赛 | 国一 (全球三等奖) | 沈俊涛 |
2025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 省三 | 柴江帆、侯润泽、马士杭 |
2025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 省二 | 王兆博、白文裕、张晨阳 |
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 省三 | 赵帮磊、沈俊涛 |
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 省一 | 高向阳、陈心如、陈主权、徐熙翔 |
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 省一 | 李子豪、宫作卿、曹庆、姜金博 |
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 省二 | 左宏伟、赵昊宇 |
2024年辽宁省proteus设计大赛 | 省一 | 李子豪、沈俊涛、陈会 |
2024年辽宁省proteus设计大赛 | 省一 | 王俊尧、向成、王兆博、马士杭 |
2024年辽宁省proteus设计大赛 | 省二 | 高向阳、田瑀钰、齐嘉慧、陈主权 |
2024年辽宁省proteus设计大赛 | 省三 | 陈心如、徐熙翔、孙美佳、胡孝颜 |
2025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 | 国一 | 王俊尧、曹庆、向成、高翔舟、马士杭 |
2025年蓝桥杯 | 省二 | 马士杭 |
2025年蓝桥杯 | 省二 | 沈俊涛 |
2025年蓝桥杯 | 省二 | 高向阳 |
2025年蓝桥杯 | 省二 | 陈心如 |
2025年蓝桥杯 | 省二 | 李文俊 |
2025年蓝桥杯 | 省二 | 李哲 |
2025年蓝桥杯 | 省三 | 白文裕 |
2025年蓝桥杯 | 省三 | 王兆博 |
2025年蓝桥杯 | 省三 | 冯晨 |
2025年蓝桥杯 | 省三 | 曹庆 |
2025年蓝桥杯 | 省三 | 陈主权 |
2025年蓝桥杯 | 省三 | 王俊尧 |
2025年蓝桥杯 | 省三 | 左宏伟 |
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 省三 | 沈俊涛 |
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 省一 | 李文俊 |
2025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 省二 | 李溢涛、李哲、李鸣宇 |
2025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 省三 | 王俊尧、曹庆、向成 |
2025年计算机设计大赛 | 省二 | 王俊尧、向成、王兆博、曾静雯、田瑀钰 |
2025年物联网设计大赛 | 省二 | 李溢涛、朱佳鸿、孙祝响、姜金博 |
2025年物联网设计大赛 | 省二 | 王俊尧、向成、曾静雯、田瑀钰 |
2024年辽宁省iCAN创新创业大赛 | 省二 | 沈俊涛、李子豪、王栋、陈主权、李芷纯 |
202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省三 | 李溢涛、丁娜 |
202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省三 | 陈心如、沈俊涛、徐熙翔 |
202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省三 | 王俊尧、王兆博、马士杭 |
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省二 | 李溢涛、刘佳亮 |
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省二 | 陈心如、陈主权、洪承发 |
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省二 | 沈俊涛、李子豪、陈会 |
2025年“建行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省铜 | 王俊尧、向成、曾静雯、田瑀钰、王浩东、刘芷祎、刘婉如、杨子健、左宏伟、曾美琪 |
2024年长风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竞赛 | 省二 | 王俊尧、向成、王兆博、马士杭 |
2024年中软卓越-大数据挑战赛 | 省三 | 王俊尧、王兆博、马士杭、黄婉琳 |
2024年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二等奖 | 李溢涛、汪嘉恒 |
2025年华数杯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特等奖 | 王俊尧、王兆博、陈主权 |
博智超云实验室自2008年成立以来,历经十余年建设发展,已成长为汇聚52名核心成员、以徐光宪教授、张沛泓老师等资深教师领衔指导的大学生综合性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构建起较为有效的开放共享创新生态。
工作室始终秉持“培养高素质、强创新、善协作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将勤学善思、追求真理、提升能力内化为成长自觉。在育人实践中,工作室创新构建“师生共研、平台支撑、模块联动、专业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以科技竞赛为实践载体、以创新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计划为培育保障、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导向”的特色培养体系,切实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对接,着力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研究型与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审核:吴岳新 翟雷应 南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