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文化 >> 正文

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简版)

2021.09

一、规划指导思想、建设思路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围绕国家创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瞄准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入“一圈一带两区”辽宁区域发展战略。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大发展战略”引领下,认真贯彻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协同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标志性成果,实现学院新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思路:秉持“诚朴求是,博学笃行”校训和太阳石精神,营造“宁静致远,厚德学渊,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学院文化和学术氛围,认真贯彻和执行学院“两个理念,七个意识”,巩固和加强“人才双百”等六个实施计划。依托“新工科”发展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实现专业认证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应用创新人才。重点建设、整体推进,努力将我院各学科建成国内信息类具有特色优势的高水平学科,建成在辽宁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院。

发展目标(可测量、可实现的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实现在校生数量2500人以上(其中本科生2200人以上,研究生300人以上)、师资队伍100人以上,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学科专业排名和评估位次获得明显提升,实验室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学科和专业建设点取得新突破,使学院学科专业走在区域前列,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一)学科建设

大力实施学科建设人才驱动计划,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

规划建设期内,申报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工程博士点,努力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硕士点,实现两个硕士学科点第六轮评估位次提升C级以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力争实现一级博士点的申报;努力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点,申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

培育建设辽宁省重点学科1个,申报获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或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

(二)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与特色鲜明的省内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才管理方法。

实施人才双百计划,实现师资百人目标。规划建设期内,需引进师资40余人,使学院师资队伍达到10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达到50%。

加大团队培育力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博士学历,高级职称占比,使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

实施特聘教授学科提升计划,柔性引进一批特聘教授(3-10人),实现3个学科的建设和提升。

(三)人才培养

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和质量观,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工程”。

继续实施推进本科生培养目标驱动计划,完善各项考核和认定标准。规划建设期内,力争本科生思政达标率实现或接近100%,课程平均及格率和优良率达到90%、50%以上,毕业年级四六级通过率分别达到80%和50%以上,课外实践能力达标率80%以上,读研出国深造率达到35%或接近,毕业率95%,就业率90%以上。

推进研究生培养团队驱动计划,以研究所(团队)为驱动,逐步增强团队意识,让团队真正承担起本团队的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招生宣传、就业、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职责,每个团队建立一定数量的科研基地、实习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狠抓培养环节、论文质量和学术成果产出,人均成果达到2个以上,持续推进研究生大赛参与度和获奖数量质量,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博士论文1-2篇。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规划建设期内,申报2个左右新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5门课程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左右课程获得辽宁省一流课程,1个团队获得辽宁省一流教学团队,获批3-5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辽宁省教学名师奖1项以上。

(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推进研究所团队建设,制定研究所团队为单位的科研考核体系,加大研究所团队的支持力度,促进研究所团队的科研成果产出。开展科研服务创新驱动计划,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学术创新思维,在产出高水平成果上下功夫,在营造学术氛围上下功夫,重点培养骨干,树立典型,让骨干和典型引领科研成果再上一个台阶。

坚持服务地方和行业为目标,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融合校内外电子信息类创新资源,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促进科教融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力争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5项,新增国家自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项。被SCI、EI收录的高被引论文20-30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左右,“十四五”期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000万。

(六)国际合作

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层次和水平,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开展双语教学,营造国际化氛围。

“十四五”期间,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研修达10人左右,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20次左右,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2-3次,推动国际合作办学,推进国际研究生培养任务,促进本科生及研究生赴国外合作培养。

(七)党风廉政和文化建设

提升基层党支部的学习、活动、文化的建设层次,打造教学育人、学术育人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十四五”期间,争创校级、市级、省级先进党支部。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推进师生思政与意识形态教育,推进党员党风廉政建设。

继续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实施学院发展文化引领计划,通过文化建设凝聚汇聚力量,增加发展共识,促进学院大发展。

三、工作举措

(一)学科建设

(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中心,以博士点基本要求为目标,在人才队伍、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配套资源等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重点要获得标志性成果,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队伍结构合理,研究特色突出。

(2)抓好“双一流”学科点建设。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整体实力,重点支持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争取在学科点建设和评价中取得突破。

(3)加大学科良性运行机制。构建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创新团队培养,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依托创新平台,吸纳优秀人才;汇聚学院资源,有计划、按步骤地投入与申请建设资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取得标志性成果。

(二)队伍建设

(1)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引进专业学科所需人才

引进和遴选本校部分优秀硕士:从本校或外校引进部分优秀硕士补充急需师资。

实施人才储备:考入我院博导的博士、学院硕士毕业推荐或考入到其他高校博士以及本硕博连读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博士有意愿毕业后留校的,并且经考察比较优秀的人选,可以事先签订人才储备合同。

柔性引进:柔性引进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特聘教授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讲座教授承担课程授课任务。

正常博士人才引进:按照学校人才引进政策,每年引进博士人才4-6人,五年内引进20-30人。

(2)加强自主人才培育工作。实施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有重点地培育“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后备人选;各学科有计划地落实学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扶持与培养工作及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培育工作。

(3)加强学院管理服务团队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养,根据学院发展所需进行岗位设置与人员配置,保证各岗位人员充足,工作效率高。

(三)人才培养

(1)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及专业国际化认证体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4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因材施教,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融合各类教学资源,加快“双一流”专业建设的落实。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实验室开放与学生创新性实验活动相结合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模式;建立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机制,形成一支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

(3)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学术交流制度,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研究生教学改革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力度,强化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在学生培养中的投入。

(4)实施本科生“目标驱动计划”,制定五年发展目标计划,每年完成相应目标,目标逐步分解到年级、专业、班级和个人,责任人逐步分解到辅导员、班导师和班级干部,并制定实施方案。

(5)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大力支持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的申报,积极探索和稳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确保“十四五”期间获得辽宁省级优秀博士、硕士论文。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院4个本科专业同时推进专业认证申请工作,力争计算机和通信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在辽宁省一流专业基础上,计算机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人工智能》《射频电路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数据库原理》《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10门左右课程获得辽宁省一流课程;《人工智能》教学团队获得辽宁省一流教学团队;申报并获批3-5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王诗博士冲击辽宁省教学名师奖。

(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依托我校双一流学科、行业高校、大型矿山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创新工程项目,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成果与应用平台。

(2)重视科研能力培育,重点支持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奖励申报、发明专利申报、SCI等检索的高引用率论文发表。

(3)积极努力承担高层次重大项目,以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积极联合多学科加大“电子信息综合创新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开发工作。

(4)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加大对科技成果以及高水平论文、专著、发明专利的激励和支持力度,鼓励师生申报国内外各类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出版高水平专著;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鉴定、验收、报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工作。

(六)国际合作

(1)探索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模式,支持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创造公派出国、科研基金支持、攻读学位等多渠道派出机会。

(2)探索科学研究国际化,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与ACM、IEEE等著名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

(3)探索人才培养国际化,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信、学位互授等活动,探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联合培养体系,推进主干课程国际化。

(4)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促成我院与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及其他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项目。

(七)党风廉政建设

通过一切形式和环境做好每名党员和教师的廉洁自律、洁身自好的教育工作,在学生中树立起干净教师、严格教师、博学教师、慈祥教师的良好形象;在教师中保持廉洁干部、富有创造力的领导、为大家解决问题打造工作环境的领路人形象。

四、进度计划

2021年:通信与信息工程学科点评估位次在C级别以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引进博士教师4-6人;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2项;获批国家级纵向项目1-2项,科研经费进款不低于300万元;积极申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并争取成功。

2022年:引进博士教师4-6人,通信学科引进特聘教授1-2人,电子学科引进特聘教授1-2人,计算机学科引进特聘教授1-2人;通过专业认证专业1个,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2项,获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2项;申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新专业1个;获批国家级纵向项目1-2项,科研经费进款不低于400万元;获批CSC项目2-3项,赴国外留学本科生3-5名,研究生5名左右;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2篇。

2023年:引进博士教师4-6人;计算机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专业认证专业1个,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2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国家级纵向项目2-3项,获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研经费进款不低于500万元;承办国际会议1次;本科生培养目标驱动计划与研究生培养团队驱动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和重要突破。

2024年:引进博士教师6人,各学科引进特聘教授各1-2人;受理专业认证专业1个,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2项;获批国家级纵向项目2-3项,科研经费进款不低于500万元;获批CSC项目2项左右。

2025年:引进博士教师6人;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2项,获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2-3项,获批国际级重点项目1项,科研经费进款不低于600万元;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1-2篇;实现或基本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驱动计划各项指标,研究生培养团队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