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努力进取 不负未来 感恩学校 贡献力量|优秀在校生学习经验介绍:宋杨

发布者:宋杨 [发表时间]:2022-02-27 [来源]: [浏览次数]:

宋杨,2019级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三等奖获得者,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超宽带多输入多输出(UWB MIMO)天线的研究与设计。目前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压缩感知框架下认知无线电系统功放设计建模与预失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未来无线可重构智能射频模块与神经网络建模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与导师联合发表三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电波科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中文EI期刊《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以及发表在全国天线年会会议论文一篇。申请相关发明3篇,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2篇。授权一篇实用新型专利。同时还负责参与射频书籍无源模块的撰写,兴趣小组仿真软件的培训,协助导师做好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报告的撰写;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级创新团队的负责人。


学习经历:

在研究生期间加入了“无线通信电路与系统”射频团队。在学习的过程中,团队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不仅提供关于有源器件、无源器件和建模的学习书籍,而且在实验设备上提供了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等,用于科学研究过程中模块和器件的测试。团队积极关注并参与射频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如中国微波周、全国天线年会、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等。我参加了2021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NCMMW2021)、第15届上海国际微波及天线技术展览会等会议,这使我有机会接触和认识更多本研究领域的专家,了解学术前沿和当前产品现状。实验室卓越的硬件条件和广泛的外界资源使我在学术方向领域收获颇丰,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和学术研究能力。


学习与研究体会: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不但需要夯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在这里,以我拙见,分享几个在学术研究和发表论文方面的感悟和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关于梳理文献

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

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

2.关于论文书写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论证的逻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的。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拨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

其二,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因此,要夯实理论基础知识。

其三,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


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高明明老师,是她严谨的科研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使我学会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永不妥协,敢于试错,并时刻激励着我。所有这些经历也让我萌生了进一步深造的想法,以探究更为前沿的研究领域,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