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立德树人三十载,夯基筑巢,学科水平再上新台阶

发布者:吴岳新 [发表时间]:2024-11-20 [来源]:翟雷应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21日上午9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30周年学科学术创新发展大会在在葫芦岛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会议充分展示了电信学院过去三十年学科学术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电信教师不畏艰难,笃定前行,开疆拓土,助力学科发展的奋斗历程。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成立之初仅有23名教师,开办了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微波通信、电视编导及电视技术3个专科专业,共有学生近300人。2005年,电信系从阜新校区搬迁至葫芦岛校区,开启了学院办学发展的新征程。随着招生规模和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电信系于2006年升格为电信学院。

学院在党建引领、全员拼搏、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在籍教师83人,学科师百余人,在校学生 2700 余人,其中本科生 2300 余人,研究生400 余人,已毕业学生万余人,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联合发展的学校重要学院之一。目前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4 个本科专业;拥有“辽宁省无线射频大数据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矿山安全数据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工程中心等学科平台;拥有“智能无线射频”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2个校级创新团队,5个研究所;拥有辽宁省智慧城市无线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基地,成为辽宁区域经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摇篮,为区域转型、支撑东北振兴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院历来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大力促进学科发展。所有工作的开展始终依托学科、服务学科,努力提高学科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经过多年发展,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逐步形成基于智慧城市建设与应用的通信网络与信息处理(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信号与图像处理理论与技术)、通信理论与电路系统(通信理论与系统/通信电路理论与技术)、集成电路与器件三个特色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形成了“计算机应用+智慧矿山(城市)”相交叉的特色学科方向,在矿山三维重建、矿山遥感影像处理、矿山安全监测与灾害预测、矿山工业互联网、城市大数据、智慧医疗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学科体系。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相关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和科研平台、学生和社会满意度等指标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学院学科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和显著成就。

一、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制定了“人才双百计划”“学科发展人才驱动计划”等实施计划,成立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工作小组。自2018年以来五年间,学院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10人,学校工作调动高层次人才2人,共12人,为学院高层次人才储备和师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学科加强了现有师资的能力培训和培养,为教师职称晋升、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指导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实施学科发展人才驱动计划,近十年来学院师资整体水平获得提升,晋升教授5人,副教授近10人,高级职称逐年稳定增加。共获得各类人才工程及称号 8 项,其中辽宁特聘教授1 项,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 项,辽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项,获省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委员各1人,辽宁百千万层次人才工程 2 项,校青年杰出人才 1 项,校青年拔尖人才 2 项。

二、注重硬件环境打造,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2019年,学院在提前布局下,实现了学院实验室面积增加1000余平,实验室增至24个,使整体实验室使用面积达到近3000平,同时按照专业方向规划了基础实验室5个,专业实验室19个,达到每个专业有4-5个专业实验室,为学科建设奠定了空间资源基础。购置设备经费达到800余万元,增强了实验室硬件条件,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空间资源及硬件支撑。于2021年获批“辽宁省无线射频大数据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上了新的台阶。形成了以智慧城市为应用背景的智能传感系统、智能无线系统和人工智能城市大数据分析系统为主要研究目标,以射频电路与模块设计、智能无线系统、微电子器件与芯片、智能传感器、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 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力争成为

科研成果孵化基地、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基地、产品研发基地和学术创新基地。

三、开拓创新,科研水平快速提升

近十年来,学院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课题165项。获批纵向项目9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基金13项,获批横向项目66项,总经费达6647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736篇,其中发表SCI检索论文126篇、EI检索论文122篇、CSCD检索论文434篇,发表高水平论文172篇。共授权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68项,专利申报数量逐年提升。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2项,出版专著18部。

近十年来,学院专业建设取得多项成就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完成辽宁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5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2020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获2021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0-2022年,学院获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8门,获批2024省级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1项。

四、春华秋实,桃李成林,硕果累累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风为重心,深入实施本科生培养目标驱动计划,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10年来,学院本科和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扩大,现本科生招生人数稳定在500人以上,各专业招生分数逐年提升,在校生人数稳定在22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学生考研率在20%以上,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学院重视学生科技能力培养,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成效显著。近年来,学生科技学术获奖率持续攀升,2021年省级及以上获奖人数23人;2022年获奖人数65人,142人次;2023年获奖人数140人,262人次,彰显了在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坚实成果与不懈努力。

学院积极实施研究生培养团队驱动计划,强化联合培养和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实施多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创办“电信学院青年学者论坛”,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近5年内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报专利120余项。获得研究生学科竞赛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开设研究生专业课达43门,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授课的教师达到95%,全部满学时授课。

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在就业指导方面成效显著。近几年,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学院已毕业学生1万余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校友,分别就职于华为、百度、中兴、小米、大唐移动、国家电网、移动电信联通运营商、一汽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央国企以及国防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此外还涌现出一批成功的自主创业者,自主创业创办了深圳市奇摩计算机有限公司、北京猎讯天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瑞弗艾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顿思集成电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阜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公司。学院每年多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硕博士研究生。充分展示了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卓越成绩。

五、助力区域经济,反哺社会

学科一直重视成果转化。近两年,学院依托“辽宁省无线射频大数据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进行成果开发与转化工作,研发了基于无线图传的无人机及智能物流车系统、基于LIDAR和ROS的集成配送机器人系统、可重构天线与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机场驱鸟系统 等多个科技成果作品与产品。我院始终积极与所在地相关部门、企业加强沟通,坚持与当地经济发展、当地社会需求相结合,结合高校知识实用化思想,努力与产业相支撑,形成产、学、研、科学普及全链条,努力为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落地打造“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的氛围,集思广益构建创新激励政策,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利用辽宁省信息产业校企联盟平台,进一步推进学院与省内其他学校相关专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将在人才培养、合作研究、联合申报项目等方面进行合作。巩固了现有产学研合作基地的计划和措施,积极推进教师调研,合作交流。

六、紧跟国际学科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与对外合作交流工作,先后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大学、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美国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建立交换生和教师访问交流关系。孟祥福、贾迪、王等10余名老师到上述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本科生张铭楊、潘庆武于2019年到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大学进行交换生培养,2023年又遴选4名本科生到该校进行交换培养。2021年,学院接收5名计算机专业本科国际生,开启了学院本科国际教育的新阶段。2023年,教师杨文冬赴德国洪堡大学进行交流访学。2022和2024年先后有两名留学生顺利研究生毕业。2024,学院与韩国光云大学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派出教师李蕾及6名研究生赴韩国进行短期交流访学。近年,学科在师资交流与培训、研究生和本科生联合培养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

过去的三十年是电信人砥砺奋进的三十年,也是学科举足发展奋进的三十年,风雨五阻,勇往直前,在新的时代下,学科水平注定会大幅提升,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