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我院杨文冬教授受邀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智能可穿戴技术创新论坛

发布者:吴岳新 [发表时间]:2022-11-21 [来源]:杨文冬 [浏览次数]:

2022年11月5-7日,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和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2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智能可穿戴技术创新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我院杨文冬教授(校聘)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在“面向可穿戴显示的柔性与微纳光电器件”分论坛做了题为“柔性可印刷电子材料及其印刷功能器件的研究”的报告,并组织柔性印刷电子团队全体研究生线上聆听了本次论坛报告。

本次论坛深度聚焦“智能可穿戴技术”这一主题,涵盖了十个专题分论坛,内容涉及智能可穿戴材料、微纳传感器、计算及大数据应用、健康医疗、智能织物、柔性电子及系统集成、柔性与微纳光电材料等议题,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及直播的模式展开。论坛汇聚了全国多所著名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我国在智能可穿戴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成果突破。

11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学记、欧洲科学院院士李长明、新加坡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陈晓东,和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冯雪教授等9位专家在主论坛先后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其中张学记院士指出智能可穿戴传感器交叉融合了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光电器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其快速、准确、便携等特点,在疾病诊断和监控、环境质量监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今世界强国必争的战略前沿要地。

在智能可穿戴技术与健康医疗分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聂泽东教授介绍了穿戴射频传感器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应用。聂教授基于不同频率下生物组织具有不同的相对介电常数和极化特性以及不同频率下电磁波具有不同组织穿透性的特点,通过射频传感器实现了诸如咳嗽监测、呼吸与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等一系列人体健康信息的监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金涵副教授分享了一种通过快速分析人体呼出气体中的特定成分,实现人体健康状况检测的疾病早筛方案,包括疾病挥发标志物成分确立、超低浓度气体高精检测和高性能微型传感器的构建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并基于此开发出了可穿戴呼气分析传感器,实现了呼气标志物的有效检测。

在面向智能可穿戴的柔性电子及系统集成会场分论坛,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瑶副教授分享了其团队近期在聚合物基柔性热电器件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高效热能利用、多功能传感电子皮肤及人机交互应用等方面的代表性工作,并展望了其研究在物联网能源技术及人机交互方面的应用。在面向智能可穿戴的智能织物分论坛,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何崟教授针对目前柔性传感器发展中多响应信号间的耦合和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阻抗谱等效电路参数解耦三重响应的新方法:采用规整AAO模板技术构筑微纳阵列膜及其多功能传感器,实现精确的压力、温度和湿度原位同步响应,为柔性传感器多信号的有效解耦提供了新途径。

学术会议是传递和交流学术观点的重要载体,多位知名学者的报告使我深受启发。首先是看到了学者们认真的治学态度。越知名的学者,为会议准备的越充分,讲述内容越具体明白;其次学到了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思路。虽然大家的小领域不同,但研究思路和成功过程是相似的。重要的研究思路一定来自于社会需求,而成功的过程莫过于认真和努力。通过聆听和学习柔性印刷电子领域顶尖学者们的展讲与汇报,团队研究生也深受启发。不仅了解到了目前智能可穿戴技术正在向更功能化、集成化与智慧化的方向前进,而且认识到业界在柔性材料、微纳传感器、可穿戴与植介入医疗技术、可穿戴智能织物和柔性电子器件与系统等领域的一些研究现状、机遇与挑战。这些学术结晶能帮助自己学习如何将柔性电子技术应用具体领域并有效发挥作用与优势的经验。

最后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