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我院杨文冬教授参加2022有机电子材料与器件学术会议

发布者:吴岳新 [发表时间]:2022-08-05 [来源]:杨文冬 王嘉 [浏览次数]:

——突破学科壁垒,走向交叉融合

2022年7月22日至24日,由北京中科智材新材料科技发展中心和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2022有机电子材料与器件学术会议在山东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多所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专题研讨。我院杨文冬教授(校聘)受邀出席了本次会议,贡献了题名为Metal conductive materials tailored for printed flexible electronics的墙报。

本次专题研讨以“有机电子材料与未来”为主题,聚焦有机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围绕柔性电致发光材料、柔性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纸基电子器件、导电油墨、智能液晶材料、柔性电子涂布技术和印刷电子技术产业化等领域,探讨其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促进有机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及产业化发展。

23日上午进行了论坛开幕致辞和特邀报告。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教授(院士候选)进行了题为“基于电渗效应的碳纳米管人工肌肉快速驱动原理”报告。阐述了人工肌肉纤维应用推广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并介绍了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工作。丁校长表示,“拓展人工肌肉的工作频率和工作温度,以适应更广泛的柔性机械电子系统和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之一。”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作了题为“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biosensing with polymer dots”的报告。从电致化学发光概念与发展历史入手,介绍了团队在量子点化学发光生物传感研究领域的创新思路与研究内容。香港大学教授黄维扬(院士候选)进行了题为“RecentAdvances in Phosphorescent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的报告。清华大学危岩教授和吉林大学宋宏伟教授分别进行了题为“基于可持续的生物质的光电活性功能材料”和“有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的报告,讨论了光电功能材料在太阳能利用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徐景坤教授进行了题为“PEDOTs基柔性电子材料基础”的报告,从导电聚合物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和总结。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杜世萱、武汉大学教授于霆、黑龙江大学教授许辉和江南大学教授张婕也分别给出了精彩的报告内容。

23日下午和24日上午进行了主题分会场报告。在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会场,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珽进行了“柔性智能感知器件与应用”的报告。探讨了从“纳米材料-仿生结构-智能传感”多学科交叉角度开展新型柔性仿生智能感知材料与器件设计方法,并讨论了柔性智能传感器工程化和应用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重庆大学教授、教育部新世界人才范兴进行了题为“Fabric-type Flexible Integrated Electronic Circuit”的报告。详述了他们课题组在开发纤维结构光电器件、织物结构光电器件、织物化的器件集成等方面的最新尝试及进展。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国家优青、南京大学赖文勇教授介绍了团队在新型高性能可印刷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界面材料和电极材料等的设计制备与功能调控方面的研究工作。北京印刷学院莫黎昕副教授、孙志成教授、辛智青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团队在基于PEDOT界面共性印刷的压力-温度双模态柔性传感器方面、柔性交流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印刷应用方面、和纸基电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有机发光、显示材料与器件分会场,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余存江进行了题为“Rubbery Electronics: Active Electronics and Circuits Entirely form Rubbers”的报告。在新型有机电子材料与器件及前沿交叉分会场,中山大学教授王凯介绍了自己团队在柔性机器触觉传感器的设计和材料表面纹理识别方面的研究。在有机/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材料与器件分会场,郑州大学教授刘旭影介绍了高性能印刷OTFT阵列的研究。

我院杨教授向参会专家们介绍了自己在柔性印刷电子材料及其印刷光电/无线传输器件的方面的研究初探和创新。针对印刷电子材料的制备、器件的制作及应用与同行们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我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情况和电信学院正在开展的一些研究,希望会后多多交流。

智能制造是未来全球工业重构的关键。我们应该走出舒适圈,拓展大脑,在交叉学科中找到契合点,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投入实践。多学科的交叉,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发现自身的不足,融合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找出新的突破口。此次会议融合了电子、化学、材料、物理、半导体等多个学科,不仅有助于了解行业研究的深度和方向,而且对团队打造未来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