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晚上19:00,电信学院通信工程系策划组织的“2022年度优秀校友系列报告会”第四场如期展开。本次报告会由通信工程系优秀校友曾锡金主讲,主题为“5G产业现状与下一代通信技术展望”,杨会玉老师主持。。通信工程2019级、2020级学生及相关老师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主讲人:曾锡金,2010年本科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级)通信工程专业,2013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曾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担任技术经理,负责金融核心系统研发工作;后就职于阿里巴巴,担任高级技术专家,负责电商平台核心系统研发;目前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担任5G云服务产业架构专家,带领团队负责5G产业核心软件的研发,实现ICT基础设施层走向云原生架构,构建新一代通信技术底座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竞争力。
曾锡金拥有丰富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和科研经验,本场报告会,他结合自身经验主要为同学们讲述了以下内容:
(1)5G产业进展:5G肩负“打造全移动和全连接的数字化社会”的使命,5G是一个端到端的生态系统,5G的愿景和使命是“打造一个全移动和全连接的数字化社会”,5G的关注点从单纯的通信技术向“生态、客户和商业模式”倾斜。标准进展是5G从R15开始定义,R18开始逐步向5G- Advanced演进;5G商用进展在2021年全球5G商用取得全面发展,政府与监管机构制定5G规划和方案,支持5G的发展,由于5G是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监管工作应侧重于为5G基础设施提供合理的制度框架;2021年全球5G商用也提高了运营商的收入。中国在政策驱动5G“新基建”成为疫情后经济复苏和发展的生产力,现阶段,运营商是推动5G应用的核心力量。
(2)5G关键技术:5G NR带来用户体验和系统容量质的提升,5G继承了一部分LTE的技术,但相对LTE改进了空口和架构,来进一步提升频谱效率和支撑多种业务应用。5G关键技术有“Sub 6G”与“毫米波”、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技术、新型多址技术、先进编码与调制技术、信道编码5G新引入LDPC和Polar码、超密集组网、网络切片和频率利用率提升技术F-OFDM。
(3)5G典型应用场景:5G赋能的商业应用于中国智能公用事业、消费者与媒体、消费市场、医疗保健、智慧工业制造、金融服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制造。智能制造、远程操控和智慧工业园区是当前5G与工业结合最紧密的三个应用领域。5G超高速、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的关键能力和万物互联的应用场景将开启新一轮产业革命,为实现工业物联网、大规模智能制造等美好愿景提供了后盾,亦为各种跨界融合和跨行业应用提供了支撑。2030年,预计5G应用将为全球GDP带来1.3万亿美元的增长。
(4)5G演进: 5.5G技术:从标准演进方向看,2021年4月,3GPP将5G演进 正式命名为5G Advanced,并决定从Rel-18开始标准化。华为5.5G愿景和3GPP 5G-Advanced看,业界在5G持续演进方向上是一致的。华为提出的Sub100GHz频谱重构、上行增强、全场景物联、通感融合、自动驾驶网络、绿色低碳等5.5G技术方向在3GPP 5G-Advanced中都有体现。业界预测,5.5商用部署会在2024至2025年到来。UCBC上行超宽带,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UCBC场景在5G能力基线,实现上行带宽能力10倍提升,满足企业生产制造等场景下,机器视觉、海量宽带物联等上传需求,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同时,UCBC也能大幅提升手机在室内深度覆盖的用户体验,可大幅提升上行容量和深度覆盖的用户体验。
(5)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6G:6G发展驱动力为新应用、新业务和普惠智能。6G关键能力展望有6大支柱能力,分别为原生AI、通感一体化、空天地一体化、极致连接、原生可信和可持续发展。过去几年,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数字通信的蓬勃发展。随着6G的到来新材料技术将继续发展,支撑新频谱新天线在新场景中的应用。人们通常会高估两年内可以取得的成果,但低估十年内可以取得的成果。6G无线通信系统会广泛运用各种新技术,利用超高速、超可靠连接、原生A、先进感知技术来极大地改善人类生活。根据所需的关键功能,我们总结了五大应用场景,如图所示。其中,eMBB+、URLLC+、 mMTC+是对5G中定义的应用场景的增强及组合,而感知与A是两个新场景,将在6G中迎来蓬勃发展。


最后,曾锡金就与会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与师生们开展了交流和互动。本场报告会,让同学们对5G产业现状与下一代通信技术展望方向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对同学们选择未来的学习、研究、工作方向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优秀校友系列报告会”是电信学院校友工作推出的一项重要活动,已连续开展多届。旨在通过优秀校友奋斗历程帮助学院广大学子树立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校学院与校友及校友企业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合作共赢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