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由郑州大学、光电材料器件网、中国光电产业平台联合主办的“柔性光电材料与智能传感发展论坛”在郑州召开。来自全国多所著名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和企业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我院杨文冬教授(校聘)受邀为论坛做了柔性可印刷电子材料及印刷光电器件方面的报告和论坛墙报。
本次论坛会议主要围绕柔性光电材料与器件、发光与显示、柔性/印刷电子电路及系统集成、仿生/柔性/智能传感交互创新技术、光电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与工艺、光电智能传感器件的发展与应用六大主题,采取特邀报告、高峰对话、口头报告、青年科学家论坛、研究生论坛、墙报展示、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交流。


16日上午为论坛开幕致辞和特邀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连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王学文教授代)分别作了题为“组合式芯片和红外彩色成像集成系统”和“柔性电子+未来产业”的特邀报告。黄院士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我国崛起的根本之路。柔性电子是高度交叉融合的颠覆性科技创新形式,将引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有力助推我国从大国到强国的跃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研究员作了题为“绿色印刷制备光电器件”的特邀报告,介绍了基于纳米材料制备及功能墨滴图案化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实现功能材料从零维到三维以及“点、线、面、体”的精细图案化组装技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沈国震(国家杰青)介绍了团队在用于健康监控的生物兼容及可植入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翟天佑教授(国家杰青)和中山大学陈军教授(国家杰青)分别介绍了团队在二维无机分子晶体和氧化镓薄膜光电探测器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家海外特聘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魏军教授特别介绍了柔性印刷电子在逻辑/存储器、照明、显示、传感器、能源、智能包装、可穿戴和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的机遇和应用。


16日下午和17日上午为六大主题分会场报告。在柔性光电材料与器件分会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国家优青、南京大学赖文勇教授介绍了团队在新型高性能可印刷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界面材料和电极材料等的设计制备与功能调控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勃介绍了自己在钙钛矿光电器件用P型有机半导体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仿生/柔性/智能传感交互创新技术分会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孔德圣教授介绍了自己课题组在弹性可拉伸导体与可穿戴器件方面的工作。国家优青、中山大学刘川教授介绍了自己团队在柔性传感器的设计、器件制备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一些工作进展及其在仿生健康监测、人-机交互等方面的一些应用尝试。在柔性/印刷电子电路及系统集成分会场,国家级特聘青年专家、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赵维魏教授报告了一种在纸/织物上直接印刷并在室温烧结的金属纳米颗粒浆料及工艺,该种材料和工艺可以直接在人体皮肤上印刷并室温烧结形成人体上的生理信号传感器。
我院杨文冬教授介绍了自己在柔性印刷电子材料及其印刷光电器件的方面的研究初探和创新。与参会专家们针对印刷电子墨水材料的有效制备和全印刷器件的制作进行了探讨。杨教授向与会者亲切介绍了我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情况和电信学院正在开展的一些研究,希望会后与各位学者多多交流。在墙报环节,杨教授获得了2021柔性光电材料与智能传感发展论坛教师组“墙报卓越奖”。

18日上午,应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国栋教授的邀请,武汉大学吴伟教授和我院杨教授来到陕西西安进行了未央导师论坛报告。吴教授用生动和生活化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团队在印刷传感器、柔性加热器件和柔性能源器件的进展,引起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我院杨教授则介绍了自己在柔性印刷电子材料方面所做的基础和产业化研究,阐述了未来可能的一些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会后参观了轻工学院的印刷研究室,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学术经验和心得的分享。


以饥饿科技(FAMISHED,即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能源科学和数据科学)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时代,对我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正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深入开展柔性电子领域研究是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是中国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开道超车的重要战略机遇。此次学术论坛和交流访问不仅有助于了解行业研究的深度和方向,而且对团队打造和在未来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启发了跨学科领域的科研想法。
知识的积累犹如沉睡的水晶一般,你无法判定它何时会发光。在学习和研究中思考,在行动中成长,我们就会成就更好的自己。追随光,靠近光,努力成为光,发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