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我院组织本科课程建设研讨会

发布者:王静 [发表时间]:2021-05-24 [来源]: [浏览次数]:

2021年5月20日下午14:00,我院在静远楼432学术报告厅组织本科课程建设研讨会,由计算机系彭晏飞副教授对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矩阵的设计过程进行解读,副院长孟祥福教授、计算机系主任贾迪教授、计算机系副主任桑雨副教授以及通信系杨会玉老师现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电子系主任李国金副教授、电子系秘书赵旺老师、冷强奎校聘教授、电信系主任张沛泓老师、刘超老师、通信系主任李新春教授、冀常鹏教授以及陈英老师、刘影老师等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毕业要求是支撑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而毕业要求的达成则需要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指标共计31项,涉及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12个方面。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47门课程。彭晏飞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制定了符合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体系的对应矩阵关系表,并详细解读了该表的的设计过程。他指出,建立该表需要对本专业的课程目标进行全面了解,通常来说每个指标点需要3至6门课程来支撑。而每个课程需要1至6个指标点。

与会老师针对专业认证过程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后两者之间的支撑关系等方面展开了热烈交流与讨论。孟院长对彭老师在计算机专业作出的贡献表示高度的认可,他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每个课程目标只能对应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而多个课程目标可以对应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并且可衡量、可评价。另外,孟院长再次对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几个概念进行了深度的讲解,加深了大家的理解。

最后,孟院长结合彭老师解读的计算机专业的对应关系矩阵,以计算机网络为例,讲解了课程目标的设置内容以及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他强调,在设置课程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指标点应具有逻辑性,能够符合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而不是简单对指标项文字表述的拆分。

二是指标点应采用适当的动词引导,将指标点反映的能力要求转变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学生行为表现。

三是课程目标不宜过多。

另外,他指出,题库设置的题目和课程目标需要紧密结合,考核的内容要和课程目标的内容一致,以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

此次研讨会将为我院各专业制定科学可执行的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系矩阵奠定基础,为保障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基础保障,最终实现我院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