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院根据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多措并举提升全院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合作交流能力,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科研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学院“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高质量科研成果突出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重大突破
2019年我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专项“新兴产业集成化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项目课题1项,合同经费242万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服务协同技术及平台研发”项目“基于服务互联的科技服务协同模式研究”课题子课题1项,合同经费21.5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未来无线可重构智能射频模块与神经网络建模研究”1项,合同经费65万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我院首次获批的国家重点项目,标志着我院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具备与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发的实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获批,凸显了我院在5G时代下射频模块研发具有超前的研究能力。

2.辽宁省各类基金数量明显增加,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数量创新高
2019年我院获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6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项目主持人大多数是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这意味着学院发展具有坚实的中坚力量,科研实力稳步持续提升,对学院发展起到强大的带动作用。
2019年我院教师发表A2级SCI期刊论文4篇、B1级论文10篇;作为第一专利权人授权发明专利7项,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历年来最高,说明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都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二、科研合作向纵深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1.进一步建立和加强了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合作研究联系
学院已经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计算机学科和通信学科的科研团队负责人建立了密切联系,他们同意接收我院教师到其科研团队和实验室进修和参与科研项目,也愿意与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合作申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学院与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工程,建筑,环境与信息学院签署了国际交流合作备忘录,在教师互访、研究生和本科生层次的学生互派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为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渠道。
2.大力推进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多样化多层面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深入开展了各大应用领域(如交通、医疗、电信、环保等)的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加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力度与质量,以实际工程项目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抓手,设计泛化能力强的数据模型,开发高效准确的分析、挖掘等智能算法,不断提升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积累。大力发挥辽宁省矿山安全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以该工程中心为依托,承担各类高端工程项目,锻炼教师的工程能力,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与学院科研基地北京富华宇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福乐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研究院开展多样化、多层面的研发合作,比如企业科研项目进学院内实验室,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到企业转化,学生毕业直接进入基地工作,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申报各类纵向项目、合作发表论文,现已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此外,学院教师还承担了北京泛鹏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朔州山阴中煤顺通辛安煤业有限公司委托的横向课题研发,项目经费单项超过30万元。
三、科研管理精细化科学化
制定了学院下设研究所的科研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见附件1),激发了研究所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考核办法中的所有考核指标均为辽宁省和我校的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指标进行通用指标(侧重量化考核)、专用指标(侧重质量考核)和科研工作参与度指标分类,各占绩效考核奖金的70%、20%和10%。
通用指标考核主要参照辽宁工大发[2019]55号文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试行)》,考核内容包括科研经费、发表论文、学术会议、出版专著、学术交流、科技奖励、完成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让和产业化、纵向项目申报和对了服务贡献等11项;通用指标考核以研究所为基本单位,以所内科学技术人员数量、职称和学科发展水平为依据,计算其总体考核指标系数(暂定每个系数对应50科研分),年终考核时按照[2019]55号文件规定的赋分标准对其取得的各项指标的成果数量计算得分,以此为依据进行年终考核。
专用指标考核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和引进、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新增到账经费100万元以上横向项目、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发表A1~B1级论文、出版C级以上专著、授权发明专利、校企联盟、一带五基地、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参加行业或省级以上标准等。专用指标考核以研究所为基本单位,以单位内硕士点、科技平台、一流博导、重点人物的数量为依据,制定各所考核指标任务,并突出质量为先原则,下达考核指标数量,以此为依据进行年终考核。
2020年,虽然疫情阻碍了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但阻挡不了思想交流和科学思考。让我们继续坚定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信念,做好新一年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