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深度融合路径,提升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创新效率与核心竞争力,我院选派十余名教师参加由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主办的“人工智能深入赋能科研创新应用与效能提升实践”专题培训。

本次培训为期三天,分别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常老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王老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刘老师主讲。系统阐述了AI技术如何从辅助工具演变为驱动科学发现的“核心引擎”,并通过大量生动案例,展示了其在变革科研范式、提升科研效能方面的巨大潜力。
通过这次培训,我院教师对AI在科研中的应用有了更宏观和深刻的理解。我院高一萌老师表示“之前对AI的了解多停留在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层面,这次培训让我看到,从科学假设的自动生成、高通量实验的智能设计,到复杂系统的模拟仿真,AI正在全方位地重塑我们的科研工作流。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培训课程紧密围绕AI如何重塑科研工作展开,涵盖了从科学问题的智能发现、文献的深度挖掘与知识图谱构建、研究假设的生成与优化,到高通量实验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建模等全流程。主讲专家生动阐释了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科研伙伴”的核心趋势。过去我们习惯于‘人工’筛选文献、设计实验,效率有限。AI的赋能,意味着我们可以将重复性、探索性的劳动交给算法,从而更专注于顶层设计、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融合,是科研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除了理论层面的提升,本次培训更侧重于实战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了丰富的实操环节,引导教师们亲手演练多种主流AI科研工具,学习如何利用它们进行数据清洗、文献综述自动化、代码生成与调试、以及科研论文的辅助撰写与润色。
此次培训所学不仅将直接应用于参训教师各自的在研课题,提升科研创新效能,更对革新教学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大家计划将AI科研案例、思维与工具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交叉学科创新潜力。
“选派教师参加此类高规格培训,是我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希望以点带面,通过骨干教师的先行先试,在校内形成‘AI赋能科研’的良好氛围,从而整体提升我校的科研创新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审核:吴岳新 李蕾 南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