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杨文冬参加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研讨会
2025年7月20日至23日,我院实验中心主任杨文冬博士赴云南昆明参加“2025年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研讨会(第三期)”。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主办,汇聚了全国百余所高校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及行业专家,聚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核心挑战与前沿解决方案,为高校实验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议通过多场专题报告揭示了当前高校实验室的共性难题:危险源多元化、防护意识薄弱、技防手段滞后。吉林大学张贺在《高校实验室气体安全改造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气体管理普遍存在“钢瓶杂乱、气路混乱、高危种类多”等问题,近十年全球9起重大实验室死亡事故中,4起与气体直接相关。华东理工大学蓝国波进一步强调,40%的事故源于危险化学品储存不当,尤其是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的管理亟需规范化。香港科技大学杜武俊则以触目惊心的案例警示个体防护缺失的代价。
面对高风险实验场景,多所高校分享了“技防+人防”双轨并进的创新实践。天津大学齐向娟展示的化工实验中心改造案例极具启发性——通过用固体杂多酸替代腐蚀性浓硫酸催化剂,在高压反应釜加装超温超压自动泄停系统,事故率下降90%;中国石油大学刘琦呼吁推广AI监控平台,实现危险气体泄漏秒级报警、应急通风联动,香港科技大学杜武俊强调“PPE必须匹配风险等级”,例如操作强氧化剂时丁腈手套可能燃烧,需选用特种材质;激光、焊接等场景需配备防辐射面罩及绝缘手套。
对标培训内容,我院实验中心需重点关注三类风险:(1) 强电设备隐患。电源、老化线路可能引发触电或火灾;(2) 特殊设备风险。焊接高温、机械运动部件防护不足;(3)操作规范性短板。学生防护装备穿戴随意、应急流程不熟悉。为此,实验中心倡议全体师生协同行动:(1)强化安全文化基因;(2)推行技防升级;(3)构建全员责任体系。参照吉林大学“校-院-室”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安全管理员、指导教师及学生主体的责任,让安全从“要我遵守”变为“我要守护”。
实验室是创新的摇篮,更是安全的战场。唯有将“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内化为行动自觉,方能杜绝“血的教训”。请全体师生即刻行动——规范操作、严查隐患、共筑平安实验环境!






审核:吴岳新 翟雷应 南敬昌